close

引用李力昌的教學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lichanglee/kuastm/21779106

 

接續上篇有關一篇良好的文獻回顧 (literature review) 如何撰寫,以下是繼續討論。

1. 除非有必要,否則在討論上,應以概念為討論主軸,而非研究者為討論主軸。

大多數的時候,文獻回顧的討論不一定需要以學者為主軸。只有當那位作者顯然很重要的時候。而所謂的重要,是對該領域發展有相當的貢獻,甚至是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人。

例如「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是柏克萊加大的Hochschild首先提出的概念,隨後引起非常多的興趣、討論、與實證研究。因此,後來任何討論研究這個概念,甚至相關領域的討論,無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學等等學科,每個人都要說到她。但是,有些同學在寫碩論時,隨隨便便從頭到尾引用另一篇也是一大抄的碩論,說是誰說什麼什麼,其實對方都是抄來的,你又繼續抄下去,結果一塌糊塗。許多的碩論,都是一路跟著錯,真不知道源頭為何。

因此,只有當學者具有重要性時,例如為開創者,或者是在某方面有重要貢獻等,否則文獻回顧本來就是在談概念,而非人。

2. 要有歷史感、歷史觀、以及對概念之後設哲學的理解

這個很重要。著名的社會學家C. W. Mills說,所有的社會科學都是歷史科學。管理學也是社會科學。其實自然科學就不是嗎?連岩石都會演化!一個概念的發展,通常有其後設的哲學,有其學術的流派傳承。因此,也可以說,所有的理論,都是有立場的,也都是有限的。這是何以說:「All theories are political.」,所有號稱客觀專業的理論,都有政治立場。又例如,「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是柏克萊加大的Hochschild首先提出的概念;柏克萊加大是美國自由主義的重鎮,左派思想濃厚,重視參與和質化研究。情緒勞務既然是Hochschild在這裡提出,勢必受其影響。事實上,情緒勞務本身就是一個很馬克思傳統的概念,強調人的情緒、自我與其生活體驗脫離、錯置,也強調個人工作與生活經驗受到社會結構強大的影響 (由於服務產業的大量興起),因而導致個人在生理、私人生活、親密關係等各方面都必須為了一碗飯而付出相當代價。這與馬克思「疏離」(alienation) 以及「異化」(reification) 的概念非常接近。

在這當中,情緒勞務也受到非常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IrvIing Goffman的影響。Goffman最大的影響之一在於指出人類社會的表裡不一,以及他知名的「劇場理論」:台上、台下,台前、台後,以及台上的人必須不斷從事「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人與人之間永遠有不斷的破碎認同之間的掙扎,而這些與社會的結構則是完全吻合。

這兩個人是我所知的情緒勞務的概念源頭。其他細節概念,則無法在此盡說。當然,後來當情緒勞務被管理學採用,劇場理論被哈佛大學管理學者採用,居然是用來說:管理者要將事業當作劇場來管理,要了解客人是要來看一齣好戲的!!然後管理者要如何好好地管理運用員工的情緒!!我不得不佩服那些管理學的學者,能夠如此背離原創概念作者的初衷,運用的如此自然。

此外,比如說,心理學的發展,從19世紀的心理分析學派,到20世紀主流的行為主義 (在管理學界相應則為科學管理原則)、之後對行為主義反動而產生的認知學派乃至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的符號互動論等,這些思想理論都分別反應當時世界與社會潮流文化的變遷,例如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都是對現代與進步主義的嘲弄和不信任。這些思潮,顯示的是整體的社會心靈,也反映當代人的個別心靈。而許多不同的概念,則來自這些不同的學派。

例如人格或說性格,這主要是一個心理分析學派的概念,也是它的主要興趣。雖然心理分析學派在近幾十年來並不吃香,但是這個概念還是很重要。

了解這些流派,並不是用來掉書袋或是吹牛用的。一方面,我們要藉此了解這些概念的源頭,就像要了解一個人,不了解他的父母與家庭背景,就不會真正了解一樣。每個概念,也有它自己的理論取向、方法論、與所屬哲學背景家族等。此外,我們還可以藉此理解,學術、知識、與理論,都有它的時代、社會、與文化背景,知識與理論也會流行,也會褪流行。知識並非不變的真理。這就稱為「知識社會學」。

同學在讀書的時候,通常是讀教科書 (textbook)。教科書的目的,在於將同一個相關概念,不管其後設立場與背景、更管不了歷史了,就將它湊在一起,成為一個章節。因此,最多學生讀的教科書,是最不符合科學發展現狀的。曾經在2008年初與我一起讀過Thomas Kuhn那本「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同學,如果不健忘,裡面就有一個專章在討論教科書的問題和它對新進學習者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3. 要釐清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之間的異同

對同一個概念,不同學者會有不同的論述和觀點,在概念化 (後面將解釋何謂概念化) 的時候,也會提出不同的構面 (dimension),這些差異或異同應該要討論。討論完成後,同學要提出自己決定要採用哪一個。決定不是因為喜歡,而是要有合理可接受的原因,例如你自己那個研究的興趣就在那方面,或是經過論述,你認為某一個是比較適用的。這裡就是文獻回顧與後面研究接軌的地方,不可以文獻回顧說一套,但是後面研究又做另一套。

最簡單的,你在討論觀光時,要先將休閒、遊憩、餐旅等概念,與觀光之間的異同做好區分。

學術是很狹窄的東西,必須有許多的前提與清楚的定義,才能夠往前掙扎前進。學術與真實人生有很大的區分,在真實的人生當中,太多的前提和定義,反而是個阻礙。

何謂「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所謂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是指將抽象的觀念進一步具體化為可量化的概念。再進一步就是將概念具體化為可以用數據測量的變項 (variable),稱作操作化定義。例如說,情緒勞務是個相當抽象的觀念,它可以被概念化為依循展示規則,以表層演出或是深層演出的方式展示情緒;然後進一步就是操作化定義:列出測量的問項,可以使用不同的量度來測量回答者不同的反應強弱。

4. 與一個概念相關的前置(先決)概念、本質與構面、後果與影響、中介與調節變項等,最好都能討論清楚。

討論變項間關係,有一個好用的方法,就是ABC法。所謂A,就是Antecedent (原因)、B,Behavior (行為、現象)、C,Consequence (後果、影響),此外,還有「視狀況而不同」的權宜 (通常就是「調節變項」,moderator),以及原因與影響之間的「機制」(mechanism),我們稱為「中介變項」(mediating variable)。中介與調節變項,合稱intervening variables,調節變項有時候又被稱為「干擾變項」。

 ※調節變項:調節變項是研究兩變項間因果關係的重要因素,見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舉例來說,我們想了解:情緒勞務是否會影響工作滿意度?先前的研究,有的說會有負面影響,有的說會有正面影響,有的說沒有影響。究竟原因為何?有可能是要「看狀況」。例如說,對不同的職業來說,可能有差異。又例如說,對不同性格的人可能有差異。因此,職業與性格就是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間關係的調節變項,視職業與性格的不同,情緒勞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也不同。

以下就是一個能夠整合這第4點的表格,來自於我自己寫的一本書。其實,上面這些概念,大多數都曾經在我寫的兩本書當中提過。如果是我指導的學生,卻沒有去找這兩本書來好好讀一下,那找我指導幹麻?!

 

表6.3:情緒勞務概念的相關變項

 

表達方式

職業

先決條件

本質與構面

後果 (影響)

中介與調節變項

友善、昂揚

空服員、餐廳侍者、櫃檯接待員、業務員

組織情緒規範、

情緒規則、

社會化、

獎懲、

人口特質(性別、年齡等)、

個人特質、

與客人互動的狀況、

客人或組織的回饋

情緒努力、

情緒失調、

深層演出、

表層演出、

真實感受、

演出頻率、

演出時間、

展示情緒種類、

要求演出強度與專注、

正面或負面情緒之表達、

尊嚴增強或貶損

正面後果:組織立即獲益、組織重複獲益、組織傳播獲益、個人財務獲益、個人身心獲益

 

負面及其他後果:情緒失調、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身心健康、工作耗竭、壓力、愉悅與意義、不真實、退縮行為、表現不佳

工作自主、

工作控制、

工作相關角色認同、

工作投入、

自我效能、

內外控、

自我監控、

負面情感作用、

政治手段、

組織認同

敵意

催帳員、保鑣

悲傷

葬儀師

壓抑或

掩飾情緒

醫師

中立

教師、裁判、執法者

多元

手術房護士

貶損對方

撲克手

 

來源:李力昌、Howat, G. (2007),觀光休閒產業組織行為,台北:華都 (P. 1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ristie99 的頭像
    christie99

    MBA LADY

    christ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