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146

 

文/講者:林曜松教授(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整理:賴慧玲(臺大外文系畢)

林曜松老師演講臺大教學發展中心學習策略工作坊之三
時間:2007 年 6 月 6 日 18:30~20:30
地點:臺大視聽小劇場
整理:賴慧玲(臺大外文系畢)
修訂:教學發展中心
影片連結

內容摘要:

  我並未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也未曾拿過教育的獎項,但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題目,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研究生就業率降低讓我開始關心自己的研究生,而我也在優秀的研究生中發現一些共同的特質可與大家分享。另一方面是我在關心自己小孩的求學與就業時累積的一些認識。我的孩子在高一時休學,從那時起我便非常關心報章雜誌裡和有效學習相關的文章,特別是體制外的學習。在這些文章中,我發現許多對教育提出看法的傑出人士對東方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還有很多人對北歐的教育推崇備至。後來,我的小孩有天跟我說想出國留學,便到英國念了五年書,再到波蘭唸了兩年,也讓我看到了歐洲的學習方式與臺灣學習方式的差別。接觸這麼多資訊之後,我開始相信,臺灣的教育與學習方式應該要有所改變,而近來成立的教學發展中心便是臺灣大學想改變的嘗試。當學校決心要改變時,我們三萬位同學中有多少人也有改變的體認呢?懷著這樣的想法,我在退休之前來跟各位介紹關心教育的傑出人士如何批判東方教育,一些西方大學的教學變革和方式,我傑出的研究生所共有的學習特色,以及我的小孩在英國和波蘭的學習方式,然後做一個總結。

獨立學習

  首先,李遠哲先生曾說,亞洲培育人才的盲點,就是太注重筆試,考試領導教學,只是培養考試的高手。但一個有創新發明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用筆試測不出來,也訓練不出來。大前研一也說過,東方的教育僅提供標準答案,學生學習僅止於背,考完就忘了,沒有提供思考的訓練;這種教育的特徵就是:上課不發問,害怕答錯,即使不認同老師的話也不會跟老師辯論。他認為二十一世紀要注重「獨立學習」,即使離開學校之後也能自己學習,並要培養「發想」(也就是最重要的「思考」)、「溝通」、「討論」的能力,能將所學應用在實際問題上。

  另外,耶魯大學校長曾在 2006 年與北京大學等多所大學校長在電視上談話,也認為東方填鴨式教學阻礙了創新精神,在應付考試的大學教育底下,學生回答標準答案就能獲得滿分,導致學生不能開創性地思考而一味盲從,因此,應該特別鼓勵學生「批判性」地「獨立思考」。現在他們已不鼓勵學生機械式地記憶課堂上的知識,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為自己的見解辯護。目前香港大學已經朝這個目標改變,希望學生具備「獨立學習」、「批判性思考」、「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的特質。《天下雜誌》有一篇文章提到「批判性思考」是要勇於堅持自己的見解,「要勇敢,要勇敢,要勇敢!」。

  西方教育的狀況何如呢?兩年前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關於芬蘭教育的文章,內文提到歐盟曾對全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十五歲的小孩進行閱讀能力、科學、數學、問題解決四個項目的測驗,結果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一,數學和問題解決排名第二,但芬蘭中小學生一週平均讀書時間才三十個小時,而東方學生則是五十個小時以上!芬蘭的老師解惑而不傳授,輔導而不教導,家長、學生、老師一起規劃讀書計畫,從小學開始激發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北歐先進國家多是如此,如要效仿,我們的教育必須整體改變。1996 年一位教育學家說,現在的科學教育講求主動學習,在過程中自己探索、假設、求證。因此,我特別鼓勵各位同學從大學開始便培養獨立精神,不要到了研究所才學習獨立研究。...page...

表達能力

  哈佛管理學院一位教授曾提出 3C 能力:思考、表達和應用能力,在各個領域都十分重要。而本校的郭瑞祥教授在「專業導向的學習藍圖」演講中也強調「有效的學習」:寫作、小班專題討論、與老師討論、生活;前三樣是培養表達能力,後一樣是培養應用能力。1972 年我在康乃爾大學唸生態課時,他們已實施「大班教學小班討論」,而台大到去年才開始實施。英國牛津、劍橋名校則非常重視一對一學習和與老師討論;另外,他們很強調寫作能力。哈佛大學博士生必須在畢業前證明自己能教三門課,便是強調表達和溝通的能力,這同時也是未來面試、開會、申請計畫時不可或缺的能力。《世界是平的》書中直說沒有溝通能力是無法在二十一世紀生存的,但我們的大學教育對這個重要的能力做了多少投資呢?就現況而言,我們確實還需要加強。

生活應用

林曜松老師回應同學提問  除了表達能力以外,哈佛大學給新生的信中除了提到專業,更重視「豐富的經歷」而非簡短密集的大學教育,這便是強調「生活」。英國商學院有一種三明治碩士課程:兩學期上課,中間一學期實習,有了經歷再回頭學,學習便很不一樣。法國商學院也有類似的理念,如果學生沒有實習的經驗是不能畢業的;美國大學也開始實施實習和課堂學習交錯的制度。因此我建議念科學的同學可以儘早進實驗室,實作、討論、溝通、學習,體驗科學生活。我小孩在愛丁堡唸書時,他的老師呼籲學生參加愛丁堡藝術季,於是,他便到藝術季打工;在倫敦唸書時,還有一門課要學生到外面實習,交報告便可獲得學分。這樣將生活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習之後,讓他畢業後有自己找工作的能力,很快便在波蘭找到工作。

能力的培養

  大學教育要如何教導學生這些重要的能力呢?2003 年大陸清華大學特別請知名教授為大一新生開授三十一班的專題討論課,進行口頭辯論與寫作訓練,沒有固定教材或領域,每班小於十五人,安排實驗、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這樣一堂課便包含了所有重要的能力。

  在我歷年 65 位碩博士學生中,有 25 位在不錯的大學擔任教授,台大就有 6 位,校外表現傑出的也不少,公費留考的有 8 位,中學教師有 10 位。這些優秀學生的共同特色是:一、他們有明確的目標,因此不管是當教授、教師還是公務員,他們知道該各自培養什麼樣的能力,並且能堅持下去。二、他們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題目,因為有興趣,所以能主動快樂地學習,我則放牛吃草地讓他們自由發揮,獨立思考,輔導他們取得適當資源,最後再一起討論;這也正符合了芬蘭的教育理念。三、他們培養出團隊合作的能力,研究中常需要彼此幫忙,因此研究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增廣視野。1991 年我推動兼任助教制度,要求動物系碩士與博士班一年級必修普通生物學實驗,而修過課的研究生就有機會兼任助教,上台講課,因此學生都能言善道。四、他們有國際化的視野和閱歷。

總結

  最後,我以兩項資料簡單做個結論。1999 年中國國務院報告中提出有效學習的四個要件:一、課堂內外全面學習。其實實驗是就是最好的課外學習。我的小孩 60% 是靠校外學習,40% 才是校內學習。他曾參加 7 個校外的寫作班,表達能力比我強得多。他還發現獨立學習所得的知識比課堂學習的要來得完整有效,學習最快的時候是和老師討論的時候而不是上課的時候。二、語言能力。語言能力是國際化的必重條件。三、思考的技巧,特別是批判性思考。

  哈佛大學也曾提出三點:第一,學習要達到一個境界、要有很好的觀念,靠得是專業和思考能力;第二,要呈現思考必須靠表達、溝通的能力;第三,要將所學與生活結合,例如做實驗。以上便是我今天的演講,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rist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