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www.nhcue.edu.tw/~aca/journal/2(2)/2-2-3.pdf
一、 技術變動之基本概念
近年來,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國際間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制定
進行的如火如荼,而相關的政策評估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這些
研究建構了不同的模型以評估或預測各國中、長期之減量成本與效益,且
在研究過程中多發現分析結果對模型中技術因子的假設相當敏感(Löschel,
2002)。
技術變動(technological change, TC)可以在不增加生產投入的情況下使
產出水準提升,因此透過產品或製程創新,除可降低替代能源的使用成本,
亦可改善化石能源的轉換成本,從而減少執行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所付出之代
價。技術變動與環境政策間的關聯性在過去十年間已逐漸受到重視,部分的
原因是大家發現,經濟行為對環境的衝擊程度明顯地會受到技術變動的影
響,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環境政策本身的干預即是影響技術變動的條件與
誘因。
Schumpeter(1942)將技術變動的過程區分為三種階段:(a)發明:
發明新產品或製程;(b)創新:將發明轉化為商業化產品並持續改善與修
正該新產品或製程;(c)擴散:其它廠商或個人透過逐步調整製程將原來
屬於一小部分獲利發明者的創新擴散到更廣泛的使用。技術變動開始時常
常是由公部門或私部門的研發(R&D)投資產生發明與創新。R&D初期所
產出的無形資產稱之為「知識資本(knowledge capital)」,知識資本必須
與其他投入一同進入生產過程才能產生效益,而廠商對知識的投資雖然係以
私利的動機出發,但是排除其他廠商獲取該項知識是相當困難的,其他產業
也常可因此而受惠,造成知識外溢的結果,或稱之為正的外部性(Griliches,
1979)。
新技術的擴散並非是瞬間產生,而是隨時間呈現S 型曲線(Rogers,
1995)的擴散過程,這是因為潛在的技術使用者在開始時要調整技術是較緩
慢的,而後調整過程會逐漸加速,最後則因技術發展成熟且趨於飽和,再度
減緩調整速度。廠商對新技術的經驗越充足,將可以大幅改善調整時間,
而這也是學習效果的一種形式。至於學習則可能來自R&D階段的學習、製
程階段的學習(learning-by-doing, LBD)、使用新產品的學習(Rosenberg,
1982)。
在描述技術變動行為之模式設定方面,Romer(1986)首先在經濟體系
中引入研發部門以解釋技術變動的內生來源,並假設技術進步是來自外生的
研發投資,而研發所產生的知識則具有外溢特性,因此,在Romer(1990)
的模型中生產行為係為規模報酬遞增。Lucas(1988)則是利用人力資本累
積來解釋經濟成長的內生來源;而到了近期,部分研究追隨Arrow(1962)
與Romer(1986)的LBD概念,假設技術進步並非外生,而是經由生產操作
過程所獲得之經驗累積而來,故設定技術變動係源自產出或資本的累積,如
Kverndokk, Rosendahl, and Rutherford(2000)之研究即是其中之一。
除了上述以外,誘發性創新(induced innovation)的觀念指出,廠商
會在利潤誘因下投入R&D,期望產生新的產品或製程,以帶來更高的利潤
(Griliches, 1979; Hall & Trajtenberg, 2000)。而R&D雖被視為一種投資行
為,但它具有與其他設備投資或有形資產不同的特質。相對於其他投資結果
所具有的不確定性,R&D結果的不確定則是出現在質的差異上,其投資的
預期報酬變異較其他投資更大,而預期報酬的規模可能比其他投資高但成功
機率卻也相對較小(Scherer, Harhoff, & Kukies, 2000)。